2019年年末,第一起COVID-19新冠肺炎病例的出现,彻底改变了全球数十亿人的生活轨迹。无数次的MCO、无数条生命的流逝,至今仍历历在目。
转瞬之间已经过了5年,从最初的恐惧与戒备,直至习以为常,随着全球步入后疫情时代,不少人的防疫之心开始松懈,以为病毒已与人类握手言和,无需再如往昔那般如临大敌。
2024年6月,马来西亚卫生部长Datuk Seri Dr. Dzulkefly宣布国家进入与新冠病毒共存的新阶段。尽管民众生活看似重归正轨,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,病毒并未真正离去。[1–2]
迈入2025下半年,我们依然不能掉以轻心,尤其是对于高风险群体而言,高度的警惕与自我防护意识,更是不可或缺的防线。[2-3]
一起来了解并击破对于新冠病毒的误解,学会与新冠“共存”的方式吧!
迷思 1: 新冠只是大号流感吗?
普通即流行性感冒与新冠肺炎是两种不同的呼吸道疾病,在病原体、潜伏期、症状、感染率和传播速度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性。
举例来说,流感的潜伏期通常为1至4天,而新冠的潜伏期则可能长达14天,许多患者在潜伏期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,但已经具有传染性。[5]
另外,新冠病毒的传染性和致病性远超流感,不仅能导致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,还可能引发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。
迷思 2: 新冠病毒进化得越来越温和?
病毒的进化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,其变异是随机的,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,例如宿主的免疫系统状态、病毒的传播效率以及药物或疫苗的压力等。
病毒并不总是朝着温和的方向进化,还记得吗?新冠病毒的某些变种如Delta和Omicron等,它们曾在短时间内迅速成为全球流行的主要毒株,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疫情高峰。
迷思 3: 感染新冠后无需特殊治疗即可自愈?
即使感染了新冠病毒,只要身体好、免疫力强,就能靠着身体自我痊愈,无需特殊治疗吗?
这种观念是危险的,对于高风险群体,如老年人、孕妇和患有慢性疾病的人,新冠病毒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,甚至危及生命。[4]
在后疫情时代,高风险群体尤其需要关注自身健康状况,及时就医,因为他们的身体状况可能无法像普通人那样快速恢复。[4]
迷思 4: 接种疫苗后就不会再感染?
疫苗是预防新冠病毒感染的重要手段,可以降低感染的风险,并减轻感染后的症状严重程度,但并不能保证100%的保护效果。
此外,随着病毒的不断变异,疫苗的保护效力也可能受到影响,因此,即使接种了疫苗,人们仍然需要采取其他防护措施,例如戴口罩、勤洗手等来降低感染的风险。
迷思 5: 只有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才容易感染新冠?
新冠病毒对所有人群都是普遍易感的,无论年龄、性别、种族或健康状况如何。
虽然高风险群体,如65岁以上老年人、孕妇及患有慢性疾病,如心脏病、糖尿病、肾病、肺病、癌症患者更容易出现重症和死亡,但年轻人和平时身体健康的人士也可能感染新冠病毒,保持警惕和持续防护仍然至关重要。[4]
毕竟新冠病毒的传染性和致病性远超流感,高风险群体面临着更高的感染风险和并发症风险,甚至导致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和多器官衰竭。[5]
与病毒“共存”≠向病毒妥协
在后疫情时代下,我们究竟要如何寻找与病毒“和谐”共存的方式呢?
1. 强化防护与高效检测
首先,公众应该根据科学研究和专家建议来进行防疫,最重要的是进行科学防护和早期检测。
科学防护意味着我们要继续遵循基本的卫生习惯,如在人多的地方佩戴口罩、勤洗手等等,这些看似简单的行为,实则是阻断病毒传播的有效防线。[6]
另一方面,早期检测则能够迅速锁定感染者,如出现发热、咳嗽等症状,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的健康状况和旅行史,为后续的隔离与治疗赢得宝贵时间,降低重症率和并发症风险。[7]
2. 精准治疗和疫苗接种
在新冠病毒的治疗中,不仅要迅速识别并隔离感染者,以减少病毒传播,更要依据患者的年龄、基础健康状况、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,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,减少并发症的发生,从而降低死亡率。
与此同时,疫苗通过激发人体免疫系统产生针对特定病原体的抗体和记忆细胞,在遇到实际病原体时迅速启动防御机制,有效防止感染或减轻症状。广泛的疫苗接种则是构建群体免疫屏障、实现与病毒长期共存的关键所在。
3. 全方面提升身心防护力
为了更好地保护自身健康,高风险人群可以从多方面提升自身防护力。首先,增强体质非常重要,应通过均衡饮食、适量运动等方式提升免疫力。[8-9]
其次,在参与聚会或社交活动时,建议优先选择户外或通风良好的环境,并尽量减少与不熟悉人员的接触,从而有效降低感染风险。[10–11]
此外,长期面对疫情带来的限制和不确定性,可能会引发焦虑、抑郁等心理问题,因此必要时应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协助。[12]
4. 权威资讯获取渠道
为了获取更多关于新冠病毒防护和治疗的专业知识与最新动态,一些权威性的资讯平台起到了很好的作用,例如大马卫生部官网KKMNOW、一站式COVID-19资讯整合平台Know Plan Go等等。
最初作为COVIDNOW在新冠疫情期间应运而生,现已扩展至更广泛的健康相关数据,包括新冠相关数据、医疗资源利用数据、献血、器官捐赠数据等等。
该网站旨在提高公众对新冠病毒的认识和准备,这里可以找到详尽的防疫指南、科学的健康建议以及权威的专家解读。
不仅如此,该网站提供关于风险认知、行动计划制定、快速测试与响应、治疗选项、资源与支持以及教育与宣传等全面信息,帮助公众更好地了解和准备应对后疫情时代。
新冠疫情虽然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,但也让我们学会了如何在逆境中成长。
总之,保护自己与家人,守护彼此的健康,从你我做起,切勿因疫情缓和而掉以轻心!
参考资料:
- Free Malaysia Today. Malaysia in ‘living with Covid-19’ phase now, says minister Published 8 June 2024. https://www.freemalaysiatoday.com/category/nation/2024/06/08/malaysia-in-living-with-covid-19-phase-now-says-minister/. Accessed 7 April 2025.
- Ministry of Health of Malaysia. COVID-19. Updated 30 March 2025. https://data.moh.gov.my/dashboard/covid-19. Accessed 7 April 2025.
- Spinner CD, et al. Adv Ther. 2025;42(2):666-719.
-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. People with Certain Medical Conditions and COVID-19 Risk Factors. Updated 6 January 2025. https://www.cdc.gov/covid/risk-factors/index.html. Accessed 7 April 2025.
-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.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Flu and COVID-19. Updated 17 September 2024. https://www.cdc.gov/flu/about/flu-vs-covid19.html. Accessed 7 April 2025.
-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. Coronavirus disease (COVID-19). https://www.who.int/health-topics/coronavirus. Accessed 7 April 2025.
-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. Types of COVID-19 Treatment. Updated 10 March 2025. https://www.cdc.gov/covid/treatment/index.html. Accessed 7 April 2025.
-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. Benefits of Physical Activity. Updates 24 April 2024. https://www.cdc.gov/physical-activity-basics/benefits/index.html. Accessed 7 April 2025.
- Rust P & Ekmekcioglu C.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. 2023;20(7):5400.
-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. Coronavirus disease (COVID-19): Small public gatherings. Updated 29 June 2023. https://www.who.int/news-room/questions-and-answers/item/coronavirus-disease-covid-19-small-public-gatherings. Accessed 7 April 2025.
-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. COVID-19: physical distancing. https://www.who.int/westernpacific/emergencies/covid-19/information/physical-distancing. Accessed 7 April 2025.
- Serafini G, et al. QJM. 2020;113(8):531.
